张翱,男,白族,1994年11月出生。2013年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爱好广泛,在校期间参与了“第六届江西农业大学音乐节——制噪之夜”的筹划与承办,更多次与名为“纵火青年”乐队的队友一起参加外校举办的音乐节和毕业演出等。2017年以岗位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进入云南省弥渡县社会保险局工作,2018年1月被派驻弥渡县牛街彝族乡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任期两年。
憧 憬
喜欢摇滚的他,在大一下学期组织了乐队,但是由于只顾着练琴、排练、演出等活动,大学期间他挂了科、英语四级考了5次才过,甚至被要求参加毕业清考。然而正是到了大三他开始正式接触到专业课时,在课上常常会听到老师提及“农村”、“三农”、“贫困”这些字眼,这些穿插于课本、课堂PPT中的片段,激起他对农村、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农民及贫困问题的兴趣,都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他也是如此。随后他便开始寻找并学习一些相关的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电影及影像资料等,有时候他也会回想自己的经历:包括小时候回农村外婆家看到的、还有过去记忆中对农村的概念、对贫困的看法...随着对公共事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他开始憧憬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参与到与公共事业相联系的行业中去。
2017年3月,云南省省考岗位公布,他毫不犹豫的报考了离家不算远的一个县城岗位——弥渡县社会保障局管理员。体检那天,他认识了几位通过面试的同期考生,他们同样考的都是乡镇的岗位。在这几位同志中,有一位还是放弃了在深圳的高薪、前景好的工作毅然回来报考的。后来他和这几位同志一起去了弥渡县最偏远的牛街彝族乡乡政府报到,从县城出发,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且多为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牛街乡政府建在半山腰上,树木植被相对稀疏,山峦间有携泥沙的河流,河谷间有青翠的草地,还有一小部分当地人种植的农地,壮观又荒凉。到了乡政府,他看到了很多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看到了桌子上堆积如山的材料、看到了一位因劳累躺在椅子上休息的领导……不免心生敬意,也有些羡慕,也希望有一天能够融入基层中去。
驻 村
201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派驻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木掌村委会参与扶贫工作。木掌村委会则是牛街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委会,地处牛街乡南边,距牛街乡政府所在地44 公里,距县城74公里,东邻楚雄南华县,南邻普洱景东县,西邻荣华村委会,北邻团结村委会,处于三州交汇区域,是云南的腹地山区。
开展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使他对农村的理解、贫困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走访入户、组织群众开会、填表制图、信息宣传、参与项目建设等相关工作……在常规的工作中,随着他对贫困的认识逐渐加深,他的工作变的繁杂且常常加班,取消双休已经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喊苦不言累。由于木掌村委会村组分布较零散,到村组开会主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是面包车,下雨道路塌方时只能乘坐摩托车。由于公路提级改造善未完成,雨季时候,路况非常危险,然而时间紧、任务重,下车推车、乘坐摩托车穿越塌方路段他也已经习以为常,常常身处危险中,他却感觉不到危险。
张翱进行农危改摸底排查
作为新人,工作经验难免缺乏,有时候他犯些小毛病常常被驻村工作队长批评,但他知道,那是严厉的爱。队长批评完他,又和他一起加班把填错的数据一一更正,这使他既愧疚,又感动。在艰苦环境的锻炼下、工作队长的教导下以及同事的关心下,工作半年的他成长了不少,对工作也更有积极性、更有激情,同时也变的更加细心、严谨起来。曾经不懂得如何同农户交流的他,也逐渐开始摸索到与农户交谈的正确方式。
有一次他生病,晚上突然发烧,等到第二天找村医看病,村医告诉他可能是急性膀胱炎、也可能是结石、肾炎,但由于农村医疗条件限制,无法及时确诊病情,需要到县上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不得已他第二天只能向工作队长请假出来看病。为了去县城,只得跟着乡农信社办理贷款的面包车到乡里去,当时他发着烧,外面的天下着雨,气温只有12℃左右,坐在密封不严的面包车里,一点点漏进来的冷空气都能让他的牙齿打架。当天出发时间大概在下午3:00左右,由于车况不好,能见度低,到了乡上已经是傍晚6:00左右。这三个小时对当时的他而言,极为漫长、难熬。晚上住在旅馆,发着烧又再次度过一个难熬的晚上。为了不耽误病情,也为尽快回到村里工作,第二天清晨6:30他又坐上了从乡里到县里的早班车。
本身业务就繁重的工作队长帮他完成了部分工作,这使他感到非常不安。住院期间,他也想着如何完成这一阶段的信息宣传工作。等到出院,在病情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他又再次回到村里继续完成工作,这一段期间白天开群众会,晚上还要做材料,即使前一天睡得晚,第二天他毅然坚持要早起做工作。
感 悟
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地区,仍然有农户住在近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里,由于受灾或年久失修的缘故,部分农户居住的房屋面临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甚至坍塌的危险。他通过现任、前任工作队与村三委干部的努力,使木掌村的危房现象消除了70%,村组内入户道路也由泥泞的土路修建成了硬化石板路,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电。但工作任务依旧严峻,每一次入户、开群众会的过程中,看到有些农户穿着破旧的胶鞋、别人不要的高中校服……这些都让他觉得难过,加深了他对群众的情感,也让他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那一次生病的经历,他明白了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农户出门看一次病有多不容易,也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虽然能力有限,但需尽力而为。
在他驻村工作的期间,对于村干部们也有了新的看法:他们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逐步掌握了一些计算机使用技巧,甚至有些Excel的复杂公式他们也能用。他开始慢慢向村干部们学习如何与群众沟通、业务办理的技巧。村干部们虽学历不高,领的工资也不高,一年忙到头近乎全职投入到工作状态,但却非常耐心负责,非常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村干部们,也成了他学习和敬佩的群体。
有一次一位县领导下村调研时说了一句话,令他难忘: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就是追求别人的幸福,别人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他知道,现在,这也是他追求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