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时间:2019-04-12 浏览量:

        朱毅,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2017年的夏天, 他放弃了保送985高校、成为院士弟子和入职世界500强公司的机会,选择了参与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来到赣州石城县开始了为期1年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项目。

很多同学对他的选择都表示困惑,然而,他的座右铭回应了所有的不解: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尽管如此,人非圣贤,最初他也并未有大家想象中那样的坚定,当面对选择的时候,他也曾迷茫并害怕过。

朱毅出生于贵州毕节市的一个偏僻山村,在孩童时代,家乡没有电灯,蜡烛就是夜晚的太阳。在他的记忆中,父母一年在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迫于生活的压力,为供养3个孩子生活、读书,他们不得不外出打工。

当他第一次高考失利,面对辛苦把自己拉扯大的爷爷奶奶,他没有勇气说出复读的想法,于是怀着一颗稚嫩的心,走上父母外出打拼的道路。高中毕业、经验不足、流水线上机械枯燥的工作,让他不断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几番思虑,他决定重新拾起许久没有翻阅的课本,为人生的梦想再拼搏一次。知识的遗忘使得成绩一落千丈,他也沮丧过,犹豫过,但此时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回头的资本。通宵达旦的复习备考,只为来年浴火重生的高考,人生总会从绝望走向希望。第二年高考,他带着家人的期望,怀着对大学的憧憬,成功考入江西农业大学,他知道,学习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意味着什么。本科毕业,他将一腔热血化为一股激情,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他追随祖国的召唤,踏上志愿服务的征程,去到了基层最需要他的地方。

恪尽职守——做铺路者,不做过路者

三尺讲台成了他青春的舞台。虽然是一名非师范生,但在学校参加暑期三下乡支教的经历和母校的培养,让他拥有了对教育工作的职业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他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青春魅力和新型师生定位。曾经获得学校“金话筒”主持人的他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生动幽默的语言、青春靓丽的身影和充满激情的课堂,毫无意外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们亲切的叫他“猪哥哥”、“小猪佩奇老师”!

其实,刚去到赣源中学,从“非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对他来说并非易事。为此,他虚心向教研组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请教,并参加了学校的青蓝工程结对帮扶计划,认师傅,多听课,多学习,从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到讲课的语音语速,认真研读,不放过每个细节。辛苦是难免的,但是每次看到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神,每次想到自己肩负着400余名学生的未来和梦想,他就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再辛苦也值得。

朱毅始终坚持把教学活动作为支教工作的头等大事,倾心教学,积极作为。他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知识与技能力求夯实,过程与方法注重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言传身教。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他结合自己走遍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看到的人文风情和自然环境,给学生讲述丰富的课外常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除了担任初一6个班级的地理和1个班的政治教学,他还利用周一第八节自习课对5名落后学生进行补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毅的勤奋付出,换来学校学习风气的日渐浓厚、学生的学习成绩快速提升。在教学互评活动中,他的公开课获得了学校老教师的一致好评。他所教的6个班级,期中和期末考试平均分、及格率和优良率均位于年级第一,同时,在教务处组织的全体学生民主评教活动中,朱毅被评为所带班级学生满意度最高的老师,校领导对支教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支教团现象”。这些成绩都是他牺牲了无数自己休息的时间换来的。每天早上5点50分,铃声响准时起床,6点10分叫住宿生起床,7点10分和学生们一起进教室,开始了早自习。每天中午12点30,学生午休铃响,他又出现在了宿舍,男生5楼,女生2楼,一个来回,学生睡下后才回到宿舍。这样的巡宿舍,晚上又是一遭,当要准备各种比赛时,他一定陪着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训练,这句声音不够响亮、那句朗读感情不到位无不展现着他对学生的负责态度和对工作的严谨。每一张奖状的后面,都有他和孩子们奋斗的缩影。

精准扶贫——做参与者,不做旁观者

在本科期间,朱毅曾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全省高校“最美大学生”,团中央“中国电信奖学金”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等4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但他深知,荣誉代表过去,敢于拼搏,不断传递正能量才是不懈的追求,他想要激励更多的人走出生活的困境,迎接崭新的明天。

因为他支教的赣源中学位于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完中。学生当中有很多是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有的由于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而无奈离家;有的是父亲服刑,母亲出走因而失去联系,只能与瘫痪在床的爷爷相依为命。仅在他所教授的初一<7>班,就有1个孤儿、4个单亲、12个留守儿童。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个学生资料上写着父母双亡,而到他家时看到了他的母亲。对此朱毅十分不解,但怕触及他敏感的内心,只能旁敲侧击,至此才得知孩子的母亲没有户口,没有姓名,没有劳动力,不会做家务,是个聋哑人,当初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才被买来的,孩子父亲去世后,便一直和伯父一起生活。原本以为这些只会在电视上看到的事,就这样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他身边,让他内心非常之震撼。在贫困中长大的他,比同龄人更能体会贫困家庭儿童内心的痛苦和企盼,所以他决定以支教加帮扶的方式,参加到石城县兜底保学计划中,结对帮扶<7>班2个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工资,只有一点微薄的生活补贴,为了省下更多的钱资助2个学生,朱毅这一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一到周末空闲时间便做兼职。同事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拼命资助那些孩子?他微笑着说:“我只想用自己的双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希望他们可以过得更好。”他利用兼职收入和本科期间所获得的5000余元奖学金,开始了他自己的“帮扶行动”——开学给他们买新书包,每个月给两个贫困学生300元的生活费,每个月带他们去县城吃一顿“大餐”……有时周末去到孩子家里,孩子的爷爷奶奶为了感谢他,总是早起在厨房前劈柴做饭,还不停给他怀里塞红薯,让他带回学校。当看到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一股暖流涌到心间,他认定了这条路,决定要一直走下去,要与这些孩子保持长久的联系,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提供长期帮助,一直到2个孩子考上大学。朱毅的举动感染了他身边的同事和大学同学,他们和朱毅一起组成了“反哺乡村”爱心团队,来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虽然一年帮扶之路就要结束了,但他说:“不管未来身在何方,我都要把爱心之路继续到底。”

朱毅到帮扶学生家里辅导.jpg

朱毅到帮扶学生家里辅导

赠人玫瑰——做奉献者,不做宾上客

为了更好地践行志愿者精神,多方面开展服务工作,团石城县批准成立研究生支教团团支部。朱毅担任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和团支部书记,积极带领全体队员,以支部活动为载体,深入对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探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塑造一支优秀的团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石城县政府、团县委、县教育局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支教团的工作起点高,进展快,成果显著。支教团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教育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进行导.jpg

朱毅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进行导

在近一年的支教时间里,他主动投身于石城县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参加团石城县委“精准扶贫日”下乡帮扶、“为了明天·点燃希望”、“行走的图书”等志愿活动,他还组织研支团成员募集了20余箱矿泉水,在2018年高考期间义务为考点学生送水。他不仅自己践行志愿者精神,还12次带领学生参加“5点钟课堂”、义务维修、“学校清扫我能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志愿者30余名。他不仅是志愿精神的践行者,也是“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完美诠释者,更是志愿精神的传承者。

“男儿当自强”——朱毅用自己热烈似火的青春向我们诉说着“自强”大学生的点点滴滴。“做有意义的人”——他想让更多人坦然的面对生活的困境,扼住命运的咽喉,所以他选择用支教的方式,用自己的声音,用真实的故事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遇见最美的风景。

这一年,他找到了支教的真正意义:支教,不需要救世主来拯救世界,不需要以高姿态去侃侃而谈,最后却无济于事。需要的是摆正态度,沉下心来,深入当地的生活和民情,了解贫困地区的基层环境,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朱毅在三尺讲堂贡献自己的知识,为孩子带去无私的陪伴和关怀;奉献自己一年的青春,为西部计划的教育和公益事业献出一份力。这一年的付出,对整个西部计划只是冰山一角,但对孩子而言,是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对他而言,更是一生的体会和收获!